印尼央行表示,周二开市后将大举干预国内市场,在现货市场、非交割远期和二级市场进行债券购买。今天,印尼央行已经开始干预离岸NDF,以稳定印尼盾汇率。
韩国央行也表示,由于关税不确定性很高,将密切关注市场。将在必要时采取可行的措施稳定市场。韩国财长称,讨论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和策略,强调需要出台对国内的支持措施。今天早上,韩国暂停KOSPI市场的程序化交易卖单。
印尼股市并未开盘,但据4月7日最新消息,印尼已经开始对市场进行预期管理。印尼央行称,周二开市后将大举干预国内市场,在现货市场、非交割远期和二级市场进行债券购买。
此前,印尼央行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表示,承诺维持印尼盾的稳定,将优化对即期市场、国内非交割远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干预,以确保流动性。今天,印尼央行已经开始干预离岸NDF,以稳定印尼盾汇率。
韩国方面亦有动作。韩国交易所7日表示,当天上午9时12分11秒,韩国综合股指的期货指数KOSPI200大跌,交易所启动了暂停程序化交易的“临时停牌”(Sidecar)措施。
另外,据韩国金融部门6日消息,政府决定针对受美国汽车高关税直接冲击的汽车产业提供约3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150亿元)的紧急金融支持。韩国央行也表示,由于关税不确定性很高,将密切关注市场。将在必要时采取可行的措施稳定市场。政府计划通过产业银行设立总规模达50万亿韩元的“高新战略产业基金”,在未来五年内重点支持未来型汽车等出口核心产业,以应对日益上升的对外不确定性。此外,金融监管部门将于7日举行金融情况检查会议,召集五大金融控股公司、银行联合会、产业银行、企业银行、信用保证基金等相关机构,要求其向受冲击企业提供短中长期融资支持。
韩国开发研究院(KDI)7日发布《4月经济动向》报告,研判韩国经济下行风险持续扩大。这是KDI连续四个月提及经济下行可能性。KDI指出,近期韩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,经济下行压力增大。美国经贸政策变化导致经济外部条件恶化,以出口企业为主的企业信心也萎缩。若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落地,企业信心恐将进一步恶化。
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表示,强烈敦促美国对日本进行关税豁免。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支持受关税冲击的企业。
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,必须与美国一次性就关税达成协议。“我越早与特朗普通***就越好,希望在最合适的时间访问美国。”
特朗普发起的对等关税引发华尔街的高度不安。《纽约时报》报道称,上周末华尔街弥漫着大量的愤怒、焦虑、沮丧和恐惧,许多银行家、高管和交易员表示,市场下跌之快让他们回想起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。
据彭博社报道,惊慌失措的投资者纷纷购买美国国债,担心特朗普的贸易战将引发全球经济衰退——至少目前还顾不上惩罚性关税可能引发另一轮通胀的风险。在2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准之后,交易员们正为债券进一步上涨做准备,且预计美联储将以最积极的手段以防经济停滞。
摩根大通在4 月4 日大幅下调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测,目前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产出将环比下降0.3%,而之前预计的增长率为1.3%。花旗集团同样将美国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从之前的0.6%下调至0.1%。
巴克莱全球研究主席Ajay Rajadhyaksha警告,如果4月9日之前不取消对等关税,美国和欧盟可能会陷入经济衰退。阿波罗的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ok也表达了这一担忧,“如果高关税持续数月且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,将导致美国和全球经济衰退。”
1. 历史参照: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救市
-
1997年危机教训:
-
泰铢崩盘引发连锁反应,暴露亚太国家外债高、汇率僵化、金融监管薄弱等问题。
-
IMF救助附带紧缩条件,加剧经济衰退,促使各国此后积累外汇储备并建立区域合作机制(如CMIM)。
-
-
2008年协同救市:
-
全球央行联合降息,中国推出“四万亿计划”,亚太国家通过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稳定市场。
-
2. 当前触发因素
-
美元霸权压力:
-
美联储激进加息(2022-2023年累计加息525基点)推高美元指数,亚太货币普遍贬值(2023年日元跌15%、韩元跌7%)。
-
美债收益率攀升加剧资本回流美国,新兴市场面临股债汇“三杀”。
-
-
地缘经济风险:
-
中美博弈、俄乌冲突推高能源与粮食价格,削弱亚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竞争力。
-
全球供应链重组导致外资撤离压力(如越南、印度制造业成本上升)。
-
-
内需疲软与债务风险:
-
中国房地产危机拖累区域增长,日本国债占GDP达264%,印度地方政府债务高企。
-
3. 主要参与方及措施
国家/地区 | 关键救市行动(2023-2024) | 目标 |
---|---|---|
日本 | 耗资超9万亿日元干预汇市;央行维持YCC政策 | 阻止日元跌破160关口 |
韩国 | 与日本联合干预美元/韩元;提供流动性支持企业 | 稳定韩元汇率与出口企业信心 |
中国 | 中央汇金增持A股ETF;央行降准释放长期资金 | 防止股市非理性下跌 |
印度 | 限制黄金进口;卢比国际化协议(与阿联酋等) | 减少外汇消耗,稳定卢比 |
东盟 | 扩大本币结算;加速区域数字货币合作 | 降低对美元依赖 |
深层分析与挑战
-
救市有效性争议
-
短期效果:干预可缓解市场恐慌,但无法逆转美元走强趋势(日本2022年耗资430亿美元干预后日元仍贬值11%)。
-
长期风险:外汇储备快速消耗(印度外储降至5800亿美元,覆盖8个月进口),削弱危机应对能力。
-
-
政策协调难题
-
各国利益分化:日本需弱势日元提振通胀,韩国担忧货币竞争性贬值损害出口。
-
区域机制局限:《清迈倡议》实际可用资金仅2400亿美元,难以应对系统性危机。
-
-
结构性矛盾
-
美元依赖陷阱:亚太国家60%以上贸易以美元结算,救市行动本质仍是“修补美元体系漏洞”。
-
增长模式转型:传统依赖出口与外资的路径受冲击,需转向内需与技术创新驱动(如韩国“数字新政”)。
-
未来展望
-
短期趋势:若美联储推迟降息,亚太国家或扩大联合干预,甚至重启“广场协议”式多边协调。
-
中长期路径:
-
加速区域货币合作(扩大本币结算、推动亚洲货币基金)。
-
深化金融监管整合(建立统一危机预警系统)。
-
-
潜在黑天鹅:
-
美国债务危机引发全球流动性紧缩;
-
台海等地缘冲突升级导致资本恐慌性外逃。
-
数据与案例补充
-
外汇储备消耗:2023年亚太新兴经济体外储减少超5000亿美元(IMF数据)。
-
汇率波动幅度:2024年日元对美元波动率升至15%,为2008年以来最高。
-
历史对比:1997年危机期间,东南亚国家外储流失比例高达30%-50%。
-